甘肃武都“一棵树”唤归“Z世代” 投身产业接续“橄榄情”

发布时间:2024-04-27 21:29:49 来源: sp20240427

   中新网 兰州11月9日电 (闫姣 王牧雨)昔日山大沟深的甘肃陇南市武都区,如今为何能将“95后”海归白雨听“唤”回来?11月上旬, 中新网 记者实地走访武都时见到了她。她站在油橄榄树下,讲述作为“林三代”的“橄榄情”。

11月上旬,甘肃陇南市武都区“林三代”白雨听,讲述她的“橄榄情”。阙道华 摄

  出生于武都区的白雨听,从国外留学归来后留在家乡,且认定此生只做一件事——种好一棵树!“我的爷爷曾经在白龙江林业管理局(现为甘肃省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)工作。我父亲在20多年前偶然与油橄榄结缘,成立以油橄榄为主的生产加工企业,一人一树相伴至今。而我,从小在油橄榄树下奔跑、长大。”她坦言,油橄榄对她意义非凡,她对油橄榄也极度热爱。

  读初中时,白雨听就确定要投入油橄榄产业中去。她的初三毕业设计是以日记体拟人化的手法,描述橄榄树从扦插育苗到长成大树的管护手册,被国际油橄榄理事会收藏。

  后来,白雨听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植物科学专业,从化学、生物以及植物生理方面,更全方面了解油橄榄。此后,她前往英国巴斯大学就读研究生,从可持续性发展与管理相关课程中,学会了闭环生产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橄榄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果渣,并通过科技方式提取出对人类健康更有益的多酚类物质。

图为11月初,从西班牙移栽至武都区的油橄榄树。张金川 摄

  白雨听痴迷的武都“一棵树”并不简单。武都从1975年引进栽培油橄榄,历经近50年的发展,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、从优到强的嬗变,油橄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,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渐渐增多,产业链条日趋完善,如今成为“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”和“中国油橄榄之乡”。

  近年来,武都区建成白龙江沿岸百公里高标准油橄榄林带,油橄榄产业面积达到63万亩,惠及28个乡镇21万余名民众,油橄榄适生区人均增收4000多元;成立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,建立油橄榄技术研究和开发服务机构,研发出橄榄油、橄榄油护肤品等10大类80多种产品;建成16家油橄榄加工企业,产品涉及保健、饮食、洗护、餐饮等多个领域。

图为11月初,武都区的油橄榄果挂满枝头。阙道华 摄

  看到了油橄榄在大山里的发展潜力,白雨听返回家乡后,在家族企业中担任项目经理,并将所学知识和健康理念运用到企业研发及生产中。“我们生产的橄榄油两次出口韩国,斩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。接下来,我也希望更多油橄榄深加工产品能出口至更多国家和地区。”

  相较于原产国几千年树龄的油橄榄树,生长在白龙江畔的油橄榄“正青春”,它也吸引了像白雨听一样的诸多年轻力量,来自山东的“90后”黎伟便是其中之一,他也是白雨听所在企业的合作伙伴之一。

  黎伟是山东人,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林学专业。他大三时来陇南实习,第一次与油橄榄相识。由于自主创业时间早,他敏锐地嗅到油橄榄的商机,“橄榄油是‘液体黄金’,在全世界是稀缺资源,而武都橄榄油品质是顶级的,发展前景广阔。”

  黎伟大学毕业后便来到武都区,正好当地出台加快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扶持奖励办法,鼓励支持能人大户和企业,调动发展油橄榄产业的积极性。有了政策扶持,他投资成立集油橄榄生产、研发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公司,为当地油橄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11月初,“90后”创业青年黎伟接受记者采访,讲述其在武都发展油橄榄产业的故事。张金川 摄

  如今,黎伟不断开拓油橄榄市场,从生产橄榄油到销售加工设备,再到延伸产业链从橄榄液、橄榄废渣中提取橄榄多酚等,增加油橄榄的附加值,“厂区也从一个扩展至三个,一直在往前走。”

  黎伟介绍说,未来,他还要将油橄榄产业进行全方位发展,形成贸、工、农、研一体化,产、加、销一条龙格局,惠及当地广大油橄榄种植户,推动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。

  据了解,“武都油橄榄”“武都橄榄油”被认定为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,入选“甘味”区域公用品牌目录。

  近年来,陇南市立足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,坚持把“独一份”的油橄榄作为陇南名牌来打造。同时,陇南注册“祥宇”“田园品味”“橄榄时光”等商标43件,在国内一、二线城市建立油橄榄专卖店、体验店80多家,逐步健全了线上、线下销售体系。(完)

【编辑:唐炜妮】